舞剧《沙湾往事》剧照。 受访者供图
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,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,不断推出讴歌党、讴歌祖国、讴歌人民、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,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。
一出出讲述岭南故事的舞台精品获奖连连,老中青三代文艺人才梯队形成“文艺粤军”……近年来,广东文艺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努力创作具有岭南风格、中国风骨、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,努力破解“有高原缺高峰”“有数量缺质量”“叫好不叫座”等问题。
为人民抒写、为时代放歌,这些文艺精品源自岭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,也源于各种改革创新因子。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,才能创造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文艺精品,实现从“高原”向“高峰”的迈进。
致敬经典 再创经典
从本土资源挖掘精品题材
“什么样的土地诞生什么样的创作,我们要为一个时代歌唱。”《向往》词作家田地说。
针对文艺创作有“高原”缺“高峰”的现象,近年来,广东狠抓重大题材创作,在国际性、全国性重大专业艺术评比中获得50多个重要艺术奖项。
去年9月27日,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奖”揭晓,已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《沙湾往事》再次折桂,与广播剧《罗湖桥》、歌曲《向往》《爱国之恋》共4部广东文艺作品获优秀作品奖,获奖数量在全国省区市名列前茅。
创作广播剧《罗湖桥》的深圳广电集团音乐频率(飞扬971)广播剧制作团队,已经是第二次拿到“五个一工程奖”了。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“五个一工程奖”设立广播剧类别以来,广东获奖的广播剧作品已达10部。
广东在近代史上屡屡引风气之先,堪称文艺创作的富矿。广东的文艺工作者,以致敬经典的方式再创经典,力求不断推出立得住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具有岭南特色的精品力作。
2016年,在“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”中,我省画家许钦松的《长江揽胜》、林蓝的《诗经——长歌清唱》等9件作品全部通过验收,展现了当代广东美术家挑战重大题材的新思路、新技法。2017年,在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评选中,我省6个项目获得“优秀项目”,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。2017年度我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35项,创下历年新高。
2017年,“其命惟新——广东美术百年大展”先后在北京、广州、深圳三地展出,广东美术百年来的554件经典作品首次集结,展现了广东美术对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巨大先锋引领作用,吸引了三地近20万观众现场参观,成为2017年全国美术界的现象级展览。
广东省作协提出要擦亮“文学粤军”的名号。据统计,广东作家有10余人次获得鲁迅文学奖,获奖人数在全国位居前列。“从2017年起,省作协每年精心策划组织开展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创作活动,每年策划组织创作10部左右的精品佳作。5年内广东将精心打造并推出50部左右的优秀力作,形成攀登时代文学高峰的发展态势。”省作协党组书记、专职副主席张知干说。
育新人 推名家
创新优秀文艺人才传承机制
文艺精品的打造,需要以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为前提。广东通过育新人、推名家,为精品创作提供人才支撑。2017年,广东省文化厅投入专项资金,用于文博、非遗、民乐等多个领域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。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在广东成长起来。
8月底,广州暴雨连绵,却浇不灭观众观展的热情。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“大潮起珠江—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”现场,时常人潮涌动。这些作品有三分之二出自广东,其中不少出自“80后、90后”的手笔。
水墨画《春运》的作者之一王鹏程出生于1987年,读研期间,他入选了广州画院设立的“青苗计划”。而在此计划之前,国内在非学历阶段的青年优秀美术人才培育方面还是空白。
近年来,广东一直把文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作为基础工程,通过“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”“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、艺术家”等重大评选活动,创新我省优秀文艺人才传承机制,鼓励他们当好岭南文化的传承者,做好“传、帮、带”。
早在2014年,广东省文联便开始在美术、戏曲和音乐等领域实施“1荐1”名家荐才活动,实现人才的以老带新,大大活化了我省优秀文艺人才的传承机制。
在全省各地,名家大师与青年新秀“结对”传艺、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反响热烈。与此同时,“当代岭南文化名家”出版工程的开展、“广东剧本超市”的建立、“全省青年创作计划”的铺开,大面积覆盖了新文艺群体。精品力作与文艺人才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获得了双丰收。
老一辈风头正劲,新一代蓄势待发。
9月5日晚,在由央视和广东共同主办的2018《璀璨梨园——大型戏曲演唱会》(岭南专场)上,广东16位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得主、22位国家一级演员同台献演。除了从艺59载的“潮剧丑王”方展荣,曾拿下“中国曹禺戏剧奖”等7个戏剧大奖的汉剧名家李仙花,还有“90后”的潮剧新星,老中青三代戏曲人同台,尽显南国梨园的薪火相传、勃勃生机。
粤剧源远流长,传到青年演员曾小敏这一代,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。今年6月,中央电视台派出50多人的制作团队和一辆4K转播车,全程直播了她主演的新编粤剧《白蛇传·情》。而央视到广州现场直播粤剧演出,也是粤剧史上的“头一遭”。为了让粤剧走近年轻人,近年来,曾小敏在戏曲电影拍摄、推广和“戏剧进校园”工作上花了很多心血。“舞台的魅力在于创新,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粤剧拨动年轻人的心弦。”她说。
转机制 搭平台
激活文艺院团市场活力
9月16日晚,因台风“山竹”来袭,广州交响乐团(以下简称“广交”)用一场“电波中的音乐会”拉开了新音乐季的帷幕。早在7月,含17场大牌云集音乐会的广交新乐季“限量版套票”,很快就被广州市民抢光了。
为了培育高雅音乐的观众市场,广交进行了近20年的努力。广交于1997年成立,1998年就尝试做乐季,多年的坚持不仅为乐团培育了一大批忠实听众,更结合本地市民消费习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。以其首创的“周末下午茶”为例,推出时票价仅为50元。
广东通过推动文艺院团改革,催生文艺精品。1988年,广东率先在省直艺术院团推行下放权力、优化组合、人员聘任等制度,大胆将竞争、激励机制纳入院团管理中。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,广东现代舞团的成立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里程碑。2004年,广东现代舞团在创团艺术顾问曹诚渊的带领下进行改制,创作的大量优秀现代舞作品在市场反响热烈,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。
近年来,广东一方面加大对直属艺术院团重大剧目的创作生产、个人艺术专场演出等项目的扶持;另一方面,支持星海演出院线探索发展,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,在推动重大剧目创作生产的同时,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。
如今,“户外音乐季”“周末音乐下午茶”“广东现代舞周”“周末民乐坊”“乐聚一小时”等由院团推出的系列演出品牌,早已成为一道道亮丽文化风景,“广交新年音乐会”“国乐盛典”“粤剧新年盛会”等更是力压不少国内外名团,成为新年演出市场的“佼佼者”。
最近,广东观众又有好戏看了。长达两个月的2018年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正在进行中,14台剧目总计24场演出轮番上演。“演出季让剧院、剧团抱团运作,既繁荣了广东的演出市场,也让省内演出场馆承担更多推广本土文艺精品的责任,‘倒逼’文艺院团增强市场触觉。”对于这个广东探索推出的全新演出品牌,省文化厅厅长汪一洋寄予厚望。
发展不息,创新不止。近几年,随着“网演中国”“星海直播”等产品营销平台、“粤西订戏会”等剧目交易平台、“戏迷云播”平台等“演艺+互联网”新媒体项目的建设,广东在夯实文艺精品创作基础的同时,也力争让更多精品叫得响、传得开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。
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周豫 实习生 林燕玲 通讯员 刁定宏 汤晓婷
本期统筹:李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