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期间演出活动暂停,歌唱家龚琳娜的生活却忙碌了起来。刚刚从云南大理弥渡县、南涧彝族自治县山区采风回来的她,每天在家中听录音、学山歌、记谱子,忙得不亦乐乎。“疫情期间没有上台的机会,我就采风学习,积累好作品,我特别珍惜这段日子!”
龚琳娜(左)在云南省弥渡县倾听传承人唱民歌。
窝家听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打乱了很多艺术家的演出计划。原计划中,龚琳娜会在4月5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个人专场,现已延期至明年一月。其实,自今年一月疫情暴发以来,龚琳娜就在云南大理的家中,好几个月没出门。在家的时间里,她却没有闲着。
“对于歌手来说,演出是释放,现在就需要积累。”在头两个月居家战“疫”的时间里,龚琳娜先翻出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和云峰编著的《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典藏》,这套《典藏》包含55张CD,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。“这套CD我前两年就收藏了,但当时忙,没完整听下来,这次我利用在家的时间,把全国每一个省、每一个民族有什么歌都对应了一遍。”
三月末,国内疫情明显好转,窝在家里很久的龚琳娜开始蠢蠢欲动:“我能不能出去采风?就在附近的山村,不去大城市和人多的地方。”打听之后,她得知大理下辖的山村不再封村,只要在几个月内没离开大理就可以前往,于是她选择前往弥渡县、南涧彝族自治县这两个几乎没有疫情病例的地方。一个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宝库为龚琳娜徐徐打开,让她惊喜连连。
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学歌舞
弥渡是民歌《小河淌水》的发源地,《小河淌水》是在《放羊调》和《月亮出来亮汪汪》两首当地民歌的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。在那里,龚琳娜拜访了年过七旬的弥渡民歌传承人李彩凤。李彩凤就在家里的火塘边,给龚琳娜演唱了《放羊调》,还用彝族语言演唱了不少民歌。听到老人家唱了很多颤音,龚琳娜激动不已,一边听、一边录、一边记笔记:“彝族民歌运用了很多颤音,这是中国声乐技巧的一种,这就是我要寻找和整理的!”
在弥渡,龚琳娜拜访了多位七八十岁的非遗传承人,到了南涧,她认识了由三位当地女孩组成的组合“叫金雀组合”,和她们一起在山坡上唱歌。山坡上、树林里、村庄中,彝族同胞随时能载歌载舞。南涧也是国家文旅部正式授予的“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”,龚琳娜赶上了一次宴席的跳菜舞。
“一个人头上顶着、手上端着盘子,嘴上还叼着一个桌台,上面还有盘子,边走边跳,还有好几个人的组合,像杂技表演一样拿着盘子,边唱边跳,无论怎么表演,盘里的菜都不会洒。”龚琳娜被欢快的情绪感染,专门向当地的传承人学习跳菜,之后感叹说:“这个技巧太难了!”用了一周多的时间,龚琳娜走访了弥渡、南涧两个县。临近结尾时,当地人还想拉着她去更偏远的山村,她连连摆手:“不行,我要回家消化消化,这几天的录音视频都需要整理,我的脑袋要装不下了!”回到家之后,龚琳娜每天要用大半的时间整理资料、记谱,越是这样,她越觉得“要向民间学的东西太多”。“很多人说我唱歌技巧好,其实都是向民间请教来的。”龚琳娜深吸一口气:“做中国歌手真的太幸福了!我一辈子都可以这样采风,一辈子学习!”
目前,龚琳娜计划在五月初开始下一次采风,她会走到距离稍远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,学习当地民歌。未来,她也会从云南走向全国其他地方,慢慢收集一幅中国原生态的“声音地图”。
采风是为把民间声乐传下去
一周多的采风,让龚琳娜领略到了民间声乐的风采,同时也让她更深刻地思考:如何把这些音乐传下去。
龚琳娜拜访传承人李彩凤时发现,当地政府给她修了一个很大的传习所,设施非常好,屋子很大,但很少有人来学唱山歌,相比之下,愿意学习宴席跳菜表演的人却很多。“过去唱歌是有用的,小姑娘小伙子山歌唱得好,就能谈到好对象,现在没有用处了,就没有人愿意学,全世界民歌流失都有这个原因。”龚琳娜说,跳菜之所以有人学,是因为还有用:“会跳菜的当地人受人尊敬,是当地的生活方式,在宴会上表演还能增加收入,想学的人就多了。”
这么一比,龚琳娜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,“很多传承人没想过教学生,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带学生,教学也需要方法和技巧,这些我可以教他们,让他们成为老师,既受人尊敬,教学生还能有一点收入,就能靠唱歌生存下去。”与此同时,她还打算把采风所得转授给学校里的音乐老师,让他们把民间的瑰宝传播给在城市长大的学生。
就在龚琳娜采风归来的第二天,她的“吟唱古典诗词,留住中国声乐”人才培养项目也在线上开课,这是她申请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的公益项目,在每周的固定时间,为北京的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讲授音乐与教学知识。这次课上,她分享了此番采风的心得,也让她倍感收获:“我原来想,我自己走到哪儿就教到哪儿,但那只是我个人的事。现在我觉得,要是有很多人都能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年轻人,中国声乐不就传下去了嘛!”(记者韩轩)
[ 责编:张晓荣 ]